擺地攤,食堂承包行業的試煉場
閱讀次數:732
發布時間:2020-06-10
設置了3.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,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?!?/span>“地攤經濟、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,是人間的煙火,和’高大上’一樣,是中國的生機?!?nbsp;伴隨著總理短短幾日內,兩次公開表態支持“地攤經濟”,這種曾經地位低微、不登大雅之堂、長期被城管追趕討伐的小商品售賣經濟形式,一夜爆紅。此后,多地政府相繼出臺政策,放開管制,允許臨街店鋪臨時越門經營,允許流動商販販賣經營......中央文明辦也不在將占道經營、馬路市場、流動商販列為今年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,由此迎來了“全民擺攤”的時代。當然,當前“全民擺攤”中不乏是一些企業為蹭熱度的自我炒作,也有一部分是獵奇心理作祟的娛樂行為,還有一些則是疫情影響之下,無奈的求生自保之舉。但如果不患得患失僅盯著“擺攤”所能帶來多少經濟收益,也不困于對“娛樂擺攤”這種行為的批判與聲討,擺地攤確實對于普通創業者來說,是最好的一種規避風險的提前試錯方式。特別是對于想在團餐領域中創業的人,擺地攤能提前驗證你能走多遠,最終是否能成功。我們能看到,在這個世界上有無窮無盡,對自我高估的人。這并不是性格使然,也絕非環境致使,人高估自己的能力,能提高自己的自信,提高心理舒適感,這是人類進化驅使的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。而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,就是以己度人,在認知他人時把自己的特性賦予他人身上,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。認定自己喜歡的,也是別人喜歡的,自己不喜歡的也是別人不喜歡的。比如很多公司白領幻想著自己創業的景象時,會虛幻的把職位的價值,當成自我的價值,把從客戶那得到的認同,當成自己的能力證明。實際上職位是一臺挖掘機,在公司你是開挖掘機干活的,但在創業中是要拿鐵鍬干活的,因此很多職場人士貿然出來創業,經常會摔得鼻青臉腫。但今天復活的“地攤經濟”,給了普通創業者有效降低試錯成本的機會。如果你有關注創業,一定聽過一個概念叫:精益創業,也叫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),就是最小可實現模型。簡單來說,就是把你的項目簡化簡化再簡化,只剩下一個功能,一句話可以說清楚,然后你試一下,這個功能有沒有人買單。它驗證的其實不僅僅是想法,更是執行力,是在保證最低虧損情況下的執行力。很多人一步踏空就是因為他看到的是幻象,他們還停留在有一個好想法,有一個好點子,只要拿到錢就可以成功。有過市場經濟野外生存經驗,就會明白這種想法,一文不值。這么說吧,目前能想到的任何好的創意都已經有人想到了,很多人之所以覺得先進,是因為他的視角太小,對世界之大沒有概念。比如當年的團購網站,有什么區別嗎?你換一個LOGO,根本分不清,誰是誰?細胞級別的相互復制,為什么有的人可以活下來,有的人不行。而地攤經濟最好的地方在于,它可以極其有效降低試錯成本,以最低的代價,認清這個世界的真相。比如在團餐創業,說承包食堂,有的人原本是要賣掉房子,再借點錢,弄個一兩百萬,購買設備,招聘員工,萬事俱備只欠東風,然后東風沒有來。其實如果真有能力,為什么不能先租個三輪車,先推個三輪車找倆伙計試一試,讓別人嘗一嘗你的手藝,積累一些管理經驗,什么時候倆個伙計跟你相處愉快,工作有條不紊,你的攤位排起了長隊,供不應求,再去考慮承包的事情。其中涉及多項能力,比如類目運營、選品、選址、營銷、服務和競爭等。每一個環節,都關系著這個攤能不能活,活的多久……而歸納以上全部能力,一次創業你能活多久,全看一項能力:成本控制。
早起7點擺好攤,賣到中午12點收攤,一上午總共賣了100元(一元一串),去掉攤位費10元(必須交的),木碳30元(3元一斤碳,燒了一箱整十斤),豬肉50元(大串五花肉,50元肉只夠穿100串),其他10元。
結果擺攤一上午,賣了一百塊,去掉成本,一分錢沒賺,白忙活了。如果下次趕鄉鎮大集,保守估計賣200元的話,一上午也只能賺50元而已,第一次做生意,感覺賺錢好難啊。
我感覺木炭的成本偏大,如果碳燒著不烤肉的話,半天就要燒10斤碳,而且木炭價格偏貴,請問有什么辦法能節約成本呢,哎,愁死了!”
而這次,還有的擺攤新手,因不懂踩點、選擇場地、拿不到好的地攤貨源、貨銷不對路……血本無歸的比比皆是。可見不懂成本控制,連小小地攤生意都做不起來。而想在團餐創業,對于成本控制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,核心中的核心。眾所周知,食堂承包團餐一是沒有定價權,二是要拼速度。包大人總經理周德山曾總結食堂承包運營的核心時,這樣對龍德說:“在團餐經營真的要斤斤計較,每一分錢都要計算,因為稍不留神兩個點的利潤就沒有了?!?/span>另外,可魚可飯品牌創始人焦琪也曾表達過同樣的觀點:“在食堂承包團餐消費場景中,甲方單位對價格本身就有控制和限定,再加上吃飯時間是固定的,成本如果幾分幾毛沒控制好,長此以往,如何拼得過旁邊的店?”反觀來看,龍德認為,一個能控制好成本的人,再輸也是有下限的。如果沿著歷史回看,近四十年的中國商業史,如今的那些大佬都擺過地攤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無數新鮮事物涌來,擺攤是創業成本最低的行當。美圖董事長蔡文勝曾回憶:“當時中國沒有幾個歌星,大家聽的就是鄧麗君,但是當時在大陸幾乎是買不到鄧麗君正版磁帶的?!庇谑?,翻制磁帶賣成了蔡文勝掙得“巨額”收入的渠道之一。據楚天金報報道,依靠翻制磁帶,蔡文勝當年一天能賺一百多元。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1985年,全國城鎮職工人均月收入不到100元。無論是當年15歲的蔡文勝、18歲的羅永浩,還是40歲的柳傳志、43歲的任正非,亦或是如今家喻戶曉,被譽為中國創業教父的馬云,他們的創業故事或多或少都是從擺地攤開始的。
▲劉延云創辦“正義糧油食品”
而團餐領域的大佬同樣,千喜鶴董事長劉延云、中快餐飲創始人李平金也都是地攤起步,賣過饅頭、在市井挑過盒飯。可見擺地攤是成功的中國創業者共同的縮影,凝聚著他們奮力拼搏的秉性,及篤定相信,能夠改變命運信念。但個人的成功也絕非一段偶然的經歷,但這么多大佬都有擺地攤的經歷至少說明,他們有能放下身段,不怕丟臉,對機會有敏銳嗅覺的能力。在能不能丟臉這個事情上,99%的人已經輸了,千萬不要總想著去當大老板,先看能不能從地攤伙計干起。在看食堂承包團餐,它是餐飲業一類,需要制作出美味的食物,供食客享用。但它更是服務業,需要用身體力行的行動,來讓食客獲得良好的體驗。因此在其中創業更不能心持“面子”,躬身入局,靈活處理好與甲方、食客的關系,才是準入與長久生存之道。